研究动态
亚欧观察 | 第四十七期
1.中国与中亚国家将在阿斯塔纳签署总额170亿美元的协议
据哈通社6月17日报道,在今天于阿斯塔纳举行的“中国-中亚”商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参会各方将签署35份以上,总额超170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
据哈萨克斯坦国家企业家协会“阿塔梅肯”副主席、外贸商会会长卡里姆萨科夫在会议期间透露,所签署的协议涵盖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物流、贸易和新枢纽建设等关键领域。
卡里姆萨科夫表示:“这一机制于2023年在中国西安发起,得到了中国和中亚各国领导人的一致支持。此次会议选择在国家元首峰会期间举行,具有重要象征意义。来自中国和中亚各国的1000多名代表参会,涵盖理事会全体会议、专题小组讨论、商务洽谈以及大规模的展览展示活动。所有活动最终将以一系列协议和备忘录的签署为标志。”他还指出,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于第二届“中国-中亚”元首峰会召开前夕举行,这也彰显出各方对深化经济合作的兴趣日益增长。
2.卢布在俄罗斯出口结算中的占比首次超过50%
6月16日,据俄新社援引俄罗斯央行最新数据报道,2024年4月,卢布在俄罗斯出口结算中的占比首次超过50%,达历史最高的52.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9%;与此同时,不友好国家货币(如美元、欧元)的占比降至历史最低。
全球各地区国家愈加频繁地用卢布支付俄罗斯商品。其中,非洲国家用卢布支付的比例在过去一年中大幅上升37.7%,达98.3%;美洲国家上升33.7%,至55.6%。大洋洲国家的卢布结算比例也从68%升至91.1%,亚洲则从36.7%升至48.9%。上述四个地区的卢布支付比例在今年4月均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加勒比地区国家支付俄罗斯商品和服务时使用卢布的比例也上升了8.7%,达到95%;欧洲国家的比例则增长了4.3%,达62.8%。
与此同时,以不友好国家货币(主要是美元和欧元)结算俄罗斯出口的比例降至历史最低,仅为14.1%,一年前还为19.3%。其中,美洲地区为42.3%,亚洲为12.2%,非洲更是降至仅1%,创下历史最低水平。至于友好国家货币的使用比例,则从去年同期的40.3%降至33.6%。其中亚洲地区仍是友好货币使用最多的区域,占比38.9%;其余地区的占比均低于10%。
https://ria.ru/20250616/ekonomika-2023150759.html
3.中国与中亚国家正讨论统一能源系统项目
据“乌兹别克斯坦报”6月19日报道,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副部长乌米德·马马达米诺夫在接受“乌兹别克斯坦24”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乌兹别克斯坦主张与中国及中亚各国构建统一的能源系统。乌兹别克斯坦已启动经由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通往中国的跨境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测算工作。该项目旨在整合地区能源系统,实现季节性能源调节与互供。
在6月17日于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亚—中国”国家元首峰会上,乌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提出研究区域能源系统互联的问题,包括建设高压输电线路这一重大项目。
马马达米诺夫指出,基础设施与能源是此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乌国元首特别强调建立一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走廊的重要性。
他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已开始对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最终接入中国电网的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可行性测算。此前,乌兹别克斯坦也已启动一项通往欧洲的“绿色能源走廊”项目,通过阿塞拜疆实现能源互联。
副部长补充称,总统米尔济约耶夫高度重视中亚与中国能源系统互联,以及建设统一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他表示:“该项目极具规模,中亚国家所生产的电力可以部分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他还指出,未来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双向能源交换:“比如在冬季天然气短缺时可以从中国进口富余电力。”
在此次峰会框架下,专门举行了“中亚+中国能源论坛”,与会方围绕“智能电网”和建设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等先进技术进行讨论,探讨了中国在电网现代化方面的经验。论坛最终达成共识:各方将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升能源系统韧性,并建立可靠的能源管理系统。
据悉,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已于2024年签署“绿色能源走廊”项目的备忘录和合作议定书。阿塞拜疆计划在黑海海底铺设电缆,将中亚、南高加索、欧洲、里海与黑海连接为统一的能源走廊。三国的主干电网运营商已联合成立项目实施的合资企业。从2030年起,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将国内多余的绿色电力出口至欧洲。
https://www.gazeta.uz/ru/2025/06/19/ca-china-power-grid/
4.普京提出重塑俄经济结构的五项举措
据塔斯社6月20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6月18-21日召开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变革的五个关键方向,即:
第一,激发公民经济活力: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民众经济活动,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机会在劳动力市场发挥潜力、发展事业。俄政府已制定一揽子改革措施,旨在激励企业创造现代化、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
第二,优化投资环境:目标是打造高质量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建设、会计到公证服务等各环节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到2030年,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2020年增长不少于60%。
第三,推动科技型经济发展:俄罗斯经济必须提升科技化水平,这是当前和未来的现实要求,是俄罗斯必须回应的挑战。俄罗斯经济竞争力应以自主技术为基础,到2030年企业在科研与开发上的投入应至少翻一番。
第四,提升外贸质量:未来几年,独联体国家将实施多个大型重点项目,涵盖能源、采矿和加工业,这些项目将以俄罗斯技术方案为核心。
第五,推动国防工业发展与融合:应持续分析技术创新,并将其应用于国防领域。在某些情况下,还需推动其与民用产业的融合,实现军民技术协同。
https://tass.ru/ekonomika/24303027
编译:吴岚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